美丽乡愁的维系者们
2017-12-27 20:01:38   来源:党政办   作者:姚双容 刘涛 任恩多   点击:

来源:铜仁日报
作者:姚双容 刘涛 任恩多

 

内容提示:随着大龙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城镇在较短时期内“变身”为生态工业新城。同一时期,在大龙开发区广大农村,也正发生着新的改变。

在大龙开发区农村,人居环境、村容村貌得到迅速、大幅改善,这也深刻影响着乡土人情变迁。作为“乡愁”的内涵载体,乡土人情是一方水土养成的一方人的独特“标签”,而我们不用太过担心“标签”会在将来消失,因为总有这样一群人,在各个村、各个领域以行止有力地维系着村落乡土人情。

杨先凯在修水管

杨先凯--老党员的夕阳红

民风淳朴,乡邻和谐的村子,有很多元素在共同维系:流传下来的村民广泛遵守的村规民约、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的村组能人,以及村里面德高望重的老一辈。

大龙开发区路良村的杨先凯,是一位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党员,一直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与初心,有着为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,在村支书任上干到了60岁退休。

杨先凯查看蓄水池蓄水情况

2012年,路良村庙边饮水安全工程点建成,解决了路良村庙边、老院、脚院等5个村民组800多人的日常生活用水问题。饮水工程修好后,村里安排一个小伙进行日常抽水和维护管理,因是非营利性的民生工程,报酬较低,做了几个月后,小伙辞职。在5个村民组召开的组联会议上,74岁高龄的杨先凯接下了这份活儿。

12月20日,记者在路良村见到杨先凯老人时,旁边一户正在做院坝硬化的人家,正喊他去迁移水表。老人义务迁置水表的过程中,乡亲们熟络地跟他聊着天。利落地完成手上的活儿后,老人去看山上蓄水池里的水到什么位置了。“村民用水量比以前多了很多。抽满一池水要花十个小时,能勉强维持两天的供应。”老人说,饮水管理员休息不规律,有时候晚上12点了还在修理机器……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没有因困难而退缩,“如果党员都不来做,让谁来做?”

杨先凯前往蓄水池

“作为党员,要有原则,要起到带头作用。”老人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玉铜松项目开展征地拆迁时,他积极奔走,跟不太理解、支持的村民做思想工作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为项目顺利进行做了积极贡献;在危房改造进路良村时,他带头动员村民响应政策,积极改善村容村貌。

一份辛苦的工作,满载了杨先凯充满意义的夕阳红时光。老人的事迹,也带动、鼓舞着更多的人们向他学习。

路良村现有党员28名,预备党员2名。杨天松等4人正是在杨先凯的培养、发展下,成为共产党员的。他们也正紧跟着这位入党介绍人的步伐,为村里面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,带动广大村民,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。

钟德志到贫困户家开展工作

钟德志--“双拐”干部的追求

身体有残疾,劳动力缺失——残疾人,是尤其需要全社会关怀的弱势群体。

大龙开发区全辖,目前有持证残疾人1381人,多数生活在农村。无收入、无就业、低头生活……很多时候,心灵上的勉励比物资上的关怀更能改善残疾人生活面貌。

钟德志是大龙开发区祥查村人,2岁时出意外,因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,从此只能依靠双拐艰难生活,但他,却一直是个有拼劲的不依靠、不服输的人。

钟德志与群众交流

经过多年务工,小有积蓄的钟德志于2012年至2014年期间,开始了自主创业。但是那一次,他“亏得血本无归”。“人生就是要去闯、去拼,就是要通过努力证明自己!尽管那次失败了,我也不后悔。”

今年1月,有人引荐钟德志到大龙开发区残联临聘。钟德志在面对这个选择的时候,也想过身体状况可能吃不消,但是又想起在外面打拼了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处事经验,他觉得可以试一试,于是放弃外面月薪6000多元的工作,成为拄着双拐的残联干部。

蔡溪村竹山溪组的冷德勇是贫困户,母亲患有癌症,妻子的智力也有问题,还有年幼的儿女未上学,需要细致照顾。一家五口的重担就全压在身患残疾的冷德勇身上。钟德志了解情况后,积极争取政策福利,为其改建了厨房、安装了油烟机;冷德勇母亲病重,他又主动写申请、打报告,为其争取到了2000元资金补助。“他来到残联后,我们感觉多了个依靠。”说起钟德志,冷德勇眼里泛起了泪花。

钟德志在工作

今年10月,铜仁仁爱医院来大龙开发区巡检白内障患者,钟德志在四天里,陪同他们走遍了1个街道、3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及大德新区。800多人接受了检查,300多人得到了免费治疗白内障的机会。

钟德志知道依靠政策福利,残疾朋友维持生活不是问题。但他很清楚,残疾朋友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,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。残疾朋友中,凡是有劳动能力的,他都会询问其就业意向,但凡有一丝希望,他都会积极动员,并主动帮助其联系就业企业和就业岗位。

“钟德志经常带人来我们企业了解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情况,截至目前已成功推荐了约20名残疾人到这里上班。”贵州大龙振龙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德屏说:“他也是一名残疾人,行动不太方便,但是每次见到他,他都自信满满,残联需要这样的工作人员。”

“我想用自己多年的经历、感受和现有的能力,尽可能的为更多残疾朋友做些事,引导他们走出‘残疾人’思维,真正过上普通人的生活。”

梁锡高与群众一起打扫村里环境卫生

梁锡高--驻村干部的情怀

驻村干部因为肩负的职责与使命,成为“城镇”与“农村”间的一条密切联系“通道”。城乡、镇村在“通道”上,更便利地互通有无:市场与产品,资金与资源,机会与诉求。

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”在驻村帮扶路上,许多干部抒写了被村民称道的好事、实事。村民称道,是一种广泛的价值认同,也是对乡土人情内涵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洗礼。

梁锡高是大龙开发区招商局的一名干部,2016年12月主动申请到马面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,一年多来,他以村为家,真帮实驻,用实际行动践行扶贫责任。

梁锡高走访贫困户

梁锡高驻村第一天就对村内5个组展开遍访。通过深入详实的走访,他先后为村里25户贫困户争取到“四改一化一维”、房屋改造政策。为了丰富村里面的文化生活,梁锡高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,今年7月,终于争取到了文化活动场所项目资金,如愿为村里修建上了村文化广场。

驻村开展工作,生活很容易不规律,今年10月,梁锡高患急性阑尾炎,住进了医院。当时正值“四改一化一维”项目推进紧要关头,他放不下项目进度,仅在医院休养一个星期,便出院回到了村里。

梁锡高帮助群众拆除危房

马面村背靠山梁,村里有多棵古老的香樟树,村前㵲阳河穿流而过,全村景色别具一格。梁锡高凭着在招商工作中练就的敏感性,发现了马面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。随后,贵州中伟集团的企业扶贫样板村打造工程将马面村列为首先实施点,投资150万元实施的大、小两个广场已目前即将完工,这无疑更提升了马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。

梁锡高有想法、点子多、处事方正,村民大事小事都愿意和他交流。贫困户蔡文华家生活很困难,家里有老两口及儿媳和四个孙子7口人,只有儿媳一个劳动力。今年春节期间,得知了这个情况后,梁锡高送了200元给蔡文华补贴春节开销,并把他们家的困难记在心里。通过联系,梁锡高将蔡文华的儿媳送到了建强锰业上班,用实在而长效的方式,帮他们家渡过了最难熬的阶段。

梁锡高在工作

13岁的佳佳在碧江区上学,是马面村的贫困家庭学子,因家庭原因,父母不在身边,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。前段时间,大龙镇“10113”产业入股分红发放下来,梁锡高会同村干部,一起把钱送到了佳佳手里,并自掏腰包资助1000元放在班主任处以帮助佳佳学习生活……

一方水土养成一方人,扎根这方水土的人,也在持续地影响着一方人的“营养”吸收。在多彩贵州新未来铜仁篇章的框架下,围绕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,打造绿色发展高地、内陆开放要地、文化旅游胜地、安居乐业福地、风清气正净地“一区五地”建设基调,大龙开发区上下聚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全面发展。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留得住乡愁”,在群众生活日益向好的大势下,乡土人情内涵的传承、丰富和升华,让大龙的冬天,也温暖如春。梁锡高走访贫困户。钟德志开展工作。杨先凯帮村民迁移水表。

责任编辑:姚婷